不知不觉疫情已经到了第三年,新冠病*的产生和爆发打乱了社会秩序和生活节奏,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这几年大家恐怕都过得有点儿手足无措,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儿魔幻吧。
新冠疫苗的出现,可以说是能够打破目前因为病*而产生的隔阂,就像是给这个正在生锈的世界机器滴上了润滑油,让它重新开始运转起来。
从我们个人的角度来说,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可以保护我们个人的人身安全,让我们不用再活在病*的阴霾之下,可以自由呼吸空气,不再恐惧病*。
虽然“社交距离”和“保持居家”等策略正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但世界想要恢复以往的秩序与繁荣,疫苗才是最终的解药。
疫苗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将与病原体相关的抗原引入到人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为我们提供保护能力。
然而,近期有不少网友表示打完科兴疫苗被检查得了肺结节?那么肺结节的产生和疫苗有关系吗?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
大量网友表示:打完科兴被检查得了肺结节?肺结节和疫苗有关吗?
这几天网络又开始流传科兴疫苗的问题,而现在的流传却是负面居多。
有说打了北京科兴中维疫苗后,肺部长了结节;还有人说打了这个疫苗后,腰疼加剧的;还有的人说打了这个疫苗后,脱发严重的;还有人说记忆力衰退的;还有人说胸口闷的,总之,很多网友表示扎了科兴疫苗后身体和以前不一样了。
其实,科兴疫苗是灭活疫苗灭活疫苗使用时间已久,像白百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使用了几十年,都没有发现,会因注射灭活疫苗而引起肺结节。
那科兴新冠疫苗与其它灭活疫苗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科兴新冠疫苗失去了活性,失去感染能力的病*外与其他疫苗的成分没有本质区别,所以说其他灭活疫苗不会引起肺结节,新冠灭活疫苗也不会引起肺结节。
如果大家都不打疫苗,每年还是会有相当比例的人发现肺结节,随着CT保留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项目中加入了以前没有做过的CT检查。
我们也不要焦虑甚至是恐慌,让“子弹再飞一会”,保持科学的态度,坚持每年体检,等待官方的说明,不信谣不传谣。
肺结节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1.职业环境因素
肺结核与职业环境有一定关系,有些职业需要经常接触粉尘。这些粉尘中含有大量的物质,如二氧化硅、金属颗粒等有机化合物,被吸入人体后会沉积在肺部。
其中一些可能会形成结节,而另一些则会引起体内的各种反应。比如有机粉尘会引起过敏性肺泡炎,也会导致肺结节的形成。
2.感染因素
大自然中的微生物和细菌有很多,如果患者受到感染,容易产生肺部结节以及咳嗽疾病。感染指的是结核菌、蛔虫病、肺曲菌病以及细菌性脓肿等感染,主要是因为患者没有注意身体清洁卫生。
.经常抽烟
吸烟有害健康,相信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烟民都很难做到不吸烟。
既然戒不掉烟,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抽烟的次数,因为长时间大量吸烟,很容易使我们患上肺癌,而且香烟中的尼古丁也是诱发肺结节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若不想患上肺结节,我们应该尽早戒烟或者控制吸烟的次数。
4.各种类型的肺部炎症
各种类型的肺部炎症或者感染,都是可能形成肺结节的,肺组织在炎症刺激后,一般呈现斑片状的高密度影,而在经过治疗后,炎症吸收,最后是可能在肺组织内形成“疤痕”,这种疤痕就可能表现为肺结节。
另外一些特殊的感染,如肺结核等,也是可能导致肺组织内结节形成的。
肺结节症状表现有哪些?
1.持续性咳嗽
肺部结节患者通常为无痰或少痰的刺激性干咳,当患者出现咳嗽加重,出现持续性高调重金属音性咳嗽或刺激性呛咳,需警惕肺部结节可能出现恶变。病变压迫支气管可导致气道狭窄,出现上述症状。
2.睡觉时出汗
一些肺结节患者夜里睡觉会流汗,晚上睡觉突然出汗很有可能是由于肺结节,肺结节患者晚上睡觉出汗,一般是因为身体孱弱,肺结节患者很有可能会发生咳嗽症状,医院接纳肺部ct,观察肺部感染进展,尽可能补充身体营养成分,防止感染。
.食欲下降
如果一个人出现肺部结节疾病,由于身体乏力以及运动量减少,所以食欲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进食量下降或者长时间不吃饭等。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比较长,患者不仅身体瘦弱,头发脱少量落,而且出现免疫能力缺失等状况。
冬天如何养肺,教大家几个小技巧
1.按摩穴位
患者可以经常按摩肺俞穴和迎香穴。迎香穴的主要位置是鼻翼两侧,每天坚持按摩60次,直到发热为止。按摩肺俞穴,主要作用是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排除肺部多余的痰液,可以预防感冒,健肺养肺。肺俞穴的位置是背后第三胸椎以下。
2.扩胸运动
扩胸运动,我们小时候做的广播体操里就有,非常简单易学。首先采取站立姿势,两脚保持与肩同宽,然后吸气,两手从体侧缓慢向上方伸展,尽量扩张胸部,扩胸的同时,要抬头挺胸,呼气时手放下还原。
扩胸运动虽然简单,但它的作用可不小,这个动作能够疏通肺部经络,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还能排出肺部的杂质。
.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增强体质
通过补充足够的营养,可以增强体质,肺部和呼吸道的抵抗力也会增强,抗病能力也就跟着增强了。
在饮食上要以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辛辣和刺激食物。要做到荤素搭配,提高营养的吸收率。特别是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大量的维生素,鸡蛋、鱼类、胡萝卜、水果和绿色蔬菜都是非常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