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文章来源:贝贝常识友共阅读:次 标签:
韩媒称韩中已就开通国防部热线基本达成一致
麦可思公司新近完成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是供大于求,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在10个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6月23日《中国青年报》)此前,有研究者以开设范围和招生人数为标准,列出了截至2006年的国内公办高校本科热门专业。其中,英语专业最热门,全国有554所、超过83%的高校开设;其次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全国分别有526所和407所高校开设,分别占全部高校数量的79%与61%。然而以这样的标准来认定专业是热是冷,毫无科学根据。从就业角度说,一个专业的“冷”与“热”,是以这一专业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关系为依据进行评价的,供给大于需求,此专业为冷门,反之为热门。也就是说,上述调查中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供大于求,本质上已是冷门专业。这种严重的逻辑问题,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界。一些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往往不认真去分析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究竟有多少需求,也不管自己是否有把这一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的实力,而是以这个专业在其他学校开设的情况,来推论自己可不可以开设,也就是“跟风开设”——别人开,我也开。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高校在开设专业时,仅仅看重其在“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即有不少受教育者冲着专业的“好名声”来报考,而不顾及这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毕业后,是否受社会欢迎。最近几年来,有的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开设数以及招生数增长了数倍,即便以前是“大热门”,也因专业培养人才数量大为增加,而社会的新增需求有限,导致这些专业急剧成为冷门,但高校仍旧以“热门”的模样招揽生源。二是国内的受教育者,无法获取充分的教育信息,不清楚大学开设的各专业,究竟有怎样的人才需求(包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而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以至于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十分盲目。提供给受教育者充分的信息,扩大受教育者对教育机构的选择权,才可能让教育机构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利益,否则,“热门专业”实际上是大冷门的现象,还会在我国社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