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肺磨玻璃结节精准判断的背后是日日夜夜的耕耘。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故事的主角和她先生,是国内传媒界的大咖,家喻户晓,甚至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认识。
这位主角的6mm结节非常不好判断,否则不会难倒京城各路名医。结节小,靠近胸膜,少许胸膜牵拉,偏实性的结节,很容易误认为良性的纤维灶或肉芽肿。结节的3个切面见图1-3。我也是一动不动盯住结节琢磨了半个小时,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判断的思程也九转八回。
患者手术后的留言也让人我感动不已,谢谢她对我的信任。留言中的其中一句话使我印象最深:“40多天堪称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除磨历程,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大梦一场,但我永远都记得元旦那一天我对先生说:让戴主任一语定乾坤吧,手术不手术,就听他的了。”
以下转自这位主人公的留言:
终于拿到了大病理报告:微浸润肺腺癌。
跟戴主任的预判一模一样!
我的手直发抖,眼泪也直流,死里逃生的感觉现在仍挥之不去。没有人知道这堪称惊心动魄的40天除磨历程,我经历了怎样的精神炼狱。如果没有戴主任,我大约真要崩溃了。
年9月份体检,人生第一次做胸部CT,报告显示有6mm的肺结节,呼吸科的医生说:“看起来应该是个良性的,现在很多人都有肺结节,不用紧张,3个月随访即可。”
身处医疗资源雄厚的北京,我想听医生的没错,就完全不当回事儿地回家了,轻轻松松度过了3个月。好在我这个人比较认真,3个月之后还是又去做了一次胸部CT复查,2次图像对比肺结节没什么变化。医生让我继续随访。
虽然跟上次的结果没有变化,但是感谢这次的放射科医生给我多写了几笔结节的形态描述:“可见分叶,边缘毛糙,周围见细条索及胸膜牵拉”(结节形态其实跟第一次一样,只是第一次报告中没写这些内容)。这些描述令人不安,我感觉像是恶性征象,但上网查也查不出个所以然。
我不放心,医院找不同的医生看。一位呼吸科的医生说看起来有病变但是还没有到癌的程度,继续随访即可,还有一位呼吸科的医生说不像是恶性的,一年以后随访就可以了。
如果,如果,我就此打住了,安心回家等着半年或一年随访,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好在我先生是个极其严谨认真的人,他觉得问题不能这么糊里糊涂地悬在那里,至少也应搞清那些征象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于是开始动用北京的资源找业界大咖帮着判断一下。因为全是响当当名号的人物,就不一一说名字了。
找的第医院的知名胸外专家,不过找他看病的人太多了,时间太紧,他只看了片子,判断我这个是原位癌,让我半年之后再随访。一听到我的结节跟“癌”沾边我就有点慌了,马上问专家是否可以缩短到3个月随访?专家说:“这种病灶发展非常缓慢,3个月太勤了没必要,还是半年为好。”
我自己看过片子,像我这么小的结节在片子上看起来就是一个淡淡的小圆点,根本看不出任何明显的征象,所以我特地跑到做CT的医院从医生电脑上拍了结节的照片,医院胸外科的医生,医生看了CT图像后说:“也许已经突破原位癌,从微浸润向浸润发展”。好家伙,一下子跨了3个级别,我再也没法淡定了。
随后又医院的知名胸外专家,我把拍的结节图片给这位专家看,专家对我说:“像是早期肺癌”,但最终没说到哪个程度。
我彻底慌了,感觉就几天功夫,情形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刚还说安心随访,猛不丁就变成肺癌了!我还是不死心,又费了很大劲才挂上了一位业界公认的顶尖胸外专家的特需号,把拍的结节照片给他看,他说“良性恶性的可能性各占一半。”从医生的角度这么说也许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患者来说,这个说法是无意义的,就感觉像这样的判断我也敢对所有患者说呀。
专家们的说法不一致,没有一个人给过我明确的判断,我心里乱糟糟的,只能继续在网上查。感觉自己这个肺结节的实性成分太多了,虽然只有6mm,但实性成分肉眼可见地布满了,看起来实性成分已经超过了5毫米,那岂不是到了浸润的程度了吗?
我心里压力开始增大,吃不下饭,本来就不胖的我,体重一下子直线下降到八十多斤。
当然,凡是在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