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TUhjnbcbe - 2025/2/18 17:44:00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年)先他们而去。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是一部散文集,主要分3部分组成,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部书记录了杨绛先生、钱钟书以及女儿在一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据说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是准备三个人合力完成的,每个人写不同的角度。

比如钱瑗写父母,而杨绛写两个女人,钱钟书写杨绛和钱瑗母女两个。但不幸的是还没开始,钱瑗年去世离开,钱钟书年去世,杨绛先生接连失去两位亲人。

杨绛先生写道: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01

我们俩老了

杨绛出生在北京,家里是世代读书的书香人家。因为时代的原因,她随着家人迁居过很多地方,这让她不仅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所以她是个才女,也是个见识广阔的新时代女性。

钱钟书出生在江苏,家里世代从事教育,他从小饱读诗书,但是人却调皮。他考入清华大学时,数学才考了15分,但是因为国文、英文的水平非常地高,所以顺利地进入了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

两个人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相遇,刚见面,钱钟书就跟人家讲自己没有订婚。然后杨绛也很可爱地回答说她没有男朋友,而后两个人顺理成章地开始谈恋爱。

二人结婚后,钱钟书获得了奖学金,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的资格。杨绛中途放弃了学业,陪着他远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

在英国,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做学术研究,杨绛包揽了家里全部的家务,大到租房子装房子,小到做饭洗衣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忙碌之余,她也没有放弃学业,她会利用空闲时间到牛津大学旁听课程。钱钟书获得学位结束学业后,还跟着杨绛的学业去了法国巴黎。女儿钱瑗出生一年后,他们回了国,并先后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

学术上,钱钟书学识渊博、专业精湛。

生活里,钱钟书却是个可爱得有些傻气的人。他分不清方向,也没有什么生活技能,经常打翻墨水瓶,染坏桌布,还弄坏过门轴。

甚至有一次额骨生了疮他也不在意,就是因为有杨绛在,杨绛经常对他说的就是:“不要紧。”然后她会洗干净他弄脏的布,修好他弄坏的门轴,甚至向护士学习了热敷,治好了他额头上的疮。

钱钟书非常有童心,他养了一只猫,叫花花。猫小的时候经常会跑到树上下不来,他就去爬树救猫。花花经常跟邻居林徽因家的猫打架,为此他特意准备了一条长竹竿,不管天多冷,只要听到花花的惨叫,就从被窝里起来帮猫打架。

生活上,杨绛理解并接受钱钟书的一切,她学习着去做所有钱钟书做不好的事情。学术上,她与钱锺书保持着高度的同步,她一直是钱钟书作品的“第一读者”,钱钟书写完稿子会马上给杨绛看,然后期待她给的反馈,希望得到肯定。两个人心照不宣,很有默契,经常相对大笑,笑书上的事,也笑书外的事。

钱钟书在杨绛眼里是一个有着孩童般纯真心思的人,钱钟书心思细腻,非常体贴妻子。杨绛为家里的事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钱钟书会偷偷地去洗衣服,尽管经常洗不干净,还要杨绛重洗。

杨绛生完孩子出院,钱钟书特意亲手熬了鸡汤,里面还精心地摆放了嫩绿的豆瓣。杨绛比谁都了解钱钟书的心意,“笨”丈夫洗衣服、下厨,都是因为爱。她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的,就是自己最适合的。

钱钟书也很浪漫,非常会制造情趣。他知道杨绛喜欢散步,就经常陪她散步。两个人不在一起时,他也会写缠绵悱恻的情书给妻子,还写详细的日记,记录关于杨绛的点点滴滴。

钱钟书的性格很直接,闹起来的时候会像个小孩。杨绛的性格很温和,她从来都是按部就班地做事情,从不出格。

他俩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但是因为同样热爱文学,同样痴迷读书,同样是性情中人,互相欣赏,互相夸奖,精神上非常门当户对。

02

我们仨失散了

在《我们仨》中,除了最让人羡慕的夫妻之情外,对女儿钱瑗的描写和怀念,体现了杨绛作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女儿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最爱,甚至可以说在《我们仨》当中,写的最好的就是女儿阿圆。

钱瑗在襁褓中,一家人度英伦海峡时,钱瑗被外国人叫作瓷娃娃,回国后成为两人家庭的中心人物。

他的爱称是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读的一字不差。

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吾家读书种子。钱瑗长大后懂事,有礼貌,有才华,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论生活能力,女儿是姐姐,父亲当成了弟弟。

钱瑗还被称为杨绛最出色的作品。

在母亲的笔下,关于女儿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纪念的,也都是刻骨铭心的。

钱钟书因工作进城,钱瑗就负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她知道妈妈怕摸猫屎,便背着妈妈独自一人在雪天里抠煤块上的猫屎。他知道妈妈怕黑,即使生病,也想陪妈妈走夜路,去友人家听音乐。

当得知自己生了很严重的病,钱瑗的眼边就挂着一小滴眼泪说:

“我要害死你们了。”这个小女孩儿在母亲的笔下是那么天真可爱,像个小天使一样陪伴着父母。

在女儿此后的成长岁月里,她给家庭增添了许多情趣和快乐。疾病、贫穷、灾难也无法让他们分离。

在杨绛和钱钟书面临危难时,钱瑗坚持回到家,挨着妈妈坐下,一针一线地为妈妈做了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了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将包糖的纸装在瓶子里。

这一段杨绛写的生动感人,心酸而充满温情,有这样的情感维系,“我们仨”合为一体,经常互换角色。

既是父母女儿,又是兄弟姐妹,互相给对方最快乐的日子,和最充实的人生。

杨绛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从小舍不得她受一点伤害,正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圆圆说自己从来没有坐过电车,而杨绛很奇怪,明明自己带她坐过不少次的,后来一问,原来是每一次坐电车,圆圆都坐在妈妈的腿上,从来没有真正的自己坐在电车的座位上过。

圆圆的童真,让杨绛也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太满的爱。

而只要女儿出门在外,母亲的心病总是在牵挂,不管女儿出国留学还是下乡学习,杨绛总是不舍得女儿的离开,但又毫无办法,只能默默的思念着。

后来,钱瑗成为一名大学外语老师,太努力辛苦的工作,让杨绛又总是担心女儿的身体。这一家人就这样幸福相守了大半个世纪,但是再幸福都要面对死亡。

年3月4日,杨绛的女儿钱瑗因肺癌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离别太痛。杨绛实在不忍心面对这样的场面,只能在心中默默地送着女儿,愿他走好。

而此时钱钟书在住院,杨绛已80多岁的高龄,怀着丧女之痛,医院探望钱钟书。

年12月19日,作为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家的钱钟书也离开了。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变得空荡荡的。当时已经87岁的杨绛心痛到极点,写《我们仨》这本书时,却又要回忆起以前的幸福点滴,难以想象,杨绛先生当时是何等的心情。

这种甜蜜的回忆与亲人离世的悲痛现实在作者的笔下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在本书的第一第二部,作者就以梦境的形式写出了丈夫和女儿病重。在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我与丈夫失散”的梦,这是一个明显的隐喻。

在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一部分中,钱钟书被一辆不知名的车载到了一艘船上,不能回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多个比喻和意象。

在书中出现的古驿道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从开始的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相聚,最后又在古驿道相失,这里的古驿道指的就是一条一家人逐渐分散的路,而在文中多次提及的客栈,实际上是杨绛先生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

由于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相继因病住院,家中只剩杨绛先生一人。亲人分离,家也就失去了意义。

0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最初离开的时候,也度过一段极其黑暗的时光,那时候的她已经快九十岁了,恨不得跟着他一起走。

但她很快说服自己,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因为她了解钱钟书这个人,知道他生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只有尽可能地去完成他的遗愿,才能让他走得安心一点。

于是她不再沮丧,开始整理钱钟书的遗稿,他精通多国语言,翻译起来特别困难,但她还是克服万难,将所有的工作尽可能地完成到最好。

杨绛和钱钟书,便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夫妻,一见钟情,志同道合,彼此懂得,且始终三观一致,亦师亦友,是彼此最好的爱人,又是亲人和朋友,他们携手走过一生,将每一天,都活得极其有质感。

散文集《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九十三岁那年出版的,那时候的她已经重新鼓起信心好好生活了,因为她知道,她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带着丈夫和女儿的遗愿一起生活,她在书里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而《我们仨》正是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写的,从她和钱钟书的相识相知,到后来去国外留学,生下女儿,再到后来经历战争,社会变动等等,一路走来充满坎坷,但也充满相知相伴的温馨。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最好的婚姻和最好的家庭?在这本书里大抵就能找到答案了,我们路过她们的一生,学到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也是她告诉我们,人到晚年最大的依靠是什么,不管另一半有没有先你一步而离开,不管有没有子女陪在身边,你都可以靠着这三张底牌,好好地下去。

04

写在后面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人生本是一场大梦,苍凉几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可能唯一叫人不遗憾的,适合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这些时光,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感谢上苍赠予自己最好的女儿。如此,即使一路是风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给我的感觉就是始终都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薄淡无求,在生活中他们三人总能找到乐趣,所以在书中也是俯拾即是。

书中最值得我学习的便是他们仨人爱书的品质,爱读书,求甚解,对知识有孜孜不倦的喜爱和钻研,对学术从来都不模棱两可,在他们生活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没有离开过书本,即使重病,文革或者在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召唤他们时,他们依然宁愿守在书本更近的地方。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是在做着无味的重复。

当这个点过去时,转化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数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是一眨眼就呼过去了。

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自然会有遗憾。

人生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