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肺癌晚期,家人花几十万延命8个月癌症 [复制链接]

1#

作为肿瘤内科大夫,林德树平均每个月都有两个病人去世。死亡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可真正和死亡近距离接触时,他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1.把病人送到终点,医生的痛苦不比家属少

那是位因罹患食管癌去世的老人,开朗、乐观,还见义勇为救过落水者,“特别配合治疗,说自己不想死”。林德树回忆道。

得知老人去世,整整一晚他不停问自己,“如果医疗条件再好一点,医术再高一点,老爷子能不能多活”。抱着这样的愧疚,他出现在老人葬礼上。那是他第一次参加自己主治患者的葬礼。可令人难过的是,此后几年间,他陆续参加了40多场主治患者的葬礼,每一次他都以为自己已经习惯,可每一次都让他心绪万千。

2.花几十万,延长8个月寿命,值不值不是你说了算

在肿瘤科的几年时间,林德树见证了太多喜怒哀乐。一次。他主治的一位小细胞型肺癌患者,原本只有两个月的预测生存期,但化疗效果出乎意料,癌细胞缩小到看不见,咳嗽停止,出了院。林德树去家里随访,老人就在树下和孙子下棋,坐在厅堂里和家人大笑着吃饭。老人还兴奋地拉着林德树去自己的院子里,指着自己新种的西红柿和青菜。

第10个月,老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继而离世。但在葬礼上,林德树惊讶地发现,家人们的脸上没有遗憾。后来,这些人和他说,在“争取来的8个月”里,和老人度过了一段很开心的日子。

大部分在肿瘤内科住院的患者,医院认定只能保守治疗、尽可能延长生命。曾经,林德树也试图穷尽一切治疗手段,留住患者的生命;当前治疗手段无效,就寻找更先进的方案。但生死见多了,他也渐渐明白,医学是有限的,死亡始终是人生的终点站。在给予治疗的同时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让他们在最后的旅程中过的有尊严,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3.死亡既是生命的终点,又是生命的延续

很多人在送亲人离去悲痛欲绝时,只想找个发泄口,于是把责任归在了医生、护士身上,但他们不知道,医生和护士们不该承受这些,亲属们其实原本也可以不承受这些。

在中国思想史上,很多学者都很明显地表现出对重生、乐生而讳死的倾向。很多人都受到中国传统生死观的影响,对死亡都有避讳,更加提倡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理念。因此对待临终期病人,亲属更倾向于不顾一切的抢救来留住亲人的生命,尽管这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让亲属自己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我们常说“五福临门”,其中一福便是善终,即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但真正到了这个时刻,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就是医生给予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能够引导患者和亲属正确对待衰老与死亡、鼓励患者自我需求的表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