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存活超过11年的秘密癌 [复制链接]

1#

文丨癌度医学部

这是目前英文文献中所报道的晚期肺癌长期生存的一个案例。

从确诊到现在,患者没有手术、也没有放疗,仅仅用化疗和靶向治疗,就获得了超过了11年的生存期,基本上获得了临床治愈,达到了带瘤生存的最高境界。

今天癌度给大家解读一下这篇最新发布的文献,一起看看这位患者的治疗经过:

年8月,一名71岁的男医院,经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左下叶肿瘤,伴有胸腔积液,胸腔穿刺的细胞学试验证实为肺腺癌。

患者首先进行了四个周期的化疗,使用的化疗方案是卡铂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大大地减少了肿瘤病灶的大小,胸腔积液减少。然而在8个月之后肿瘤耐药,肿瘤病灶再次变大。

患者再次使用了之前的化疗方案,化疗药物还是之前的卡铂联合多西紫杉醇。

没想到的是,化疗药物依旧有效。此后的每一次病情进展,患者都给予4到6个疗程的化疗。

通过重复使用之前的化疗方案,这个患者竟然就控制病情长达了6年时间,一共打了38个周期的化疗。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患者的6年时间竟然是从重复化疗争取来的,也就是说化疗有效,但几个月后肿瘤病灶变大了,这并不能说之前的化疗方案完全不能继续用。其实可以再次尝试,如果无效再去更改化疗方案。

实际过程中,很多患者是在这里快速换药,因此导致了生存获益的缩短。

化疗了6年之后,患者病情进展,由于大量的胸腔积液,不能观察到肿瘤病灶的大小变化,因此研究者使用CEA的数值变化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依据。

年10月,CEA从4.6ng/ml增加到33.3ng/ml。尽管并不清楚患者的EGFR突变状态,研究者给患者使用了特罗凯,也就是所谓的盲试,毕竟按照基因突变的概率大概有50%的可能性。

首先使用的是第一代靶向药物厄洛替尼,也就是特罗凯,服药后CEA数值开始下降。

但是患者开始使用特罗凯8周的时候,因为3级痤疮样皮疹,患者停过6周的药物,以降低药物副作用。

由于严重的皮疹,患者不得不使用4周的特罗凯就停药4-6周,中间尝试降低特罗凯的剂量,但是没有效果。

也就是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特罗凯是不连续吃的,吃4周,停4-6周。结合着CEA看升高的太厉害了就赶紧用药。

这样用药,竟然又吃了3年多的时间。

间断用药,让靶向药物耐药的时间获得了延长。

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在稍微感觉不适,就开始加量,恨不得将所有能找到的药物都吃下去,但是其实越是用更多的药物,更高的剂量,越是容易将耐药的基因突变逼迫出来,影响后续的治疗。

使用了3年特罗凯后,患者病情再次进展,出现了胸腔积液,CEA从3.1ng/ml升高到30.4ng/ml。

通过基因检测证实了EGFR基因19外显子缺失突变和TM耐药突变,因此患者改用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显示有效果,CEA持续下降,数值降低到12.1ng/ml,目前有效时间已经超过了11年。

这个患者从确诊到现在,已经存活了11年的时间。

文献的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不断地将之前的化疗方案、靶向药物再次启用,以达到控制肿瘤,实现患者比较长的生存时间的目的。

这也就是医学上的Rechallenge,肿瘤细胞没有聪明到一直携带着对药物耐药的基因突变,如果一个药物很长一段时间不用了,那么肿瘤细胞倾向于丢掉那个耐药突变,这个就是进化的道理,所以如果有个治疗方案对一个患者有效,那么不管是化疗方案,还是靶向治疗方案都请记住,您可以通过不断地再次使用那个治疗方案获得较长时间的生存。

研究者回顾分析了生存期超过5年的晚期肺癌患者,发现良好的体能,肺腺癌亚型,以及EGFR靶向药物的治疗史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

另外一项分析表明,例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有20例生存期超过了5年,都是外显子19缺失突变、没有胸外转移、没有脑转移,确诊后的非吸烟状态,预后因素良好。但是即便是都满足这些条件,癌度认为这个生存期超过了11年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绝对不仅仅是运气。他在化疗和特罗凯用药策略或者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参考。

以上就是案例故事,这是一个目前英文文献报道的生存期最长的晚期肺癌案例,超过了11年。如果奥希替尼可以吃上三年,后面再此使用化疗,或者根据基因检测使用其他药物组合,再争取个5年,等着医学更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出来,这个晚期肺癌患者就可以说是达到了治愈。将癌症控制的像是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了。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调查:如果最初的化疗或者靶向治疗有效果了,您是否会在间隔一段时间再次使用那个方案?间隔的时间多久?您所接触到的临床专家对Rechallenge这个是否持支持态度?欢迎留言本文一起探讨。

癌度,陪伴您走好抗癌之路的每一步!

——————

参考文献:

MatsuzakiT,Acasereportofmetastaticlungadenocarcinomawithlong-termsurvivalforover11years.Medicine(Baltimore).Jan;98(4):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